
新华社: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业余赛事很难出国脚城超带动了青训
在中国足球的发展版图上,业余赛事与职业青训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业内人士探讨的焦点。近期,随着城市足球超级联赛等业余赛事的兴起,关于其能否为中国足球培养出国脚级别人才的讨论再次升温。普遍观点认为,尽管业余赛事自身直接产出国脚的难度极大,但其在带动青训发展、扩大足球人口、营造足球文化方面,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与催化作用。
业余赛事,顾名思义,参与主体多为非职业或半职业球员,其竞技水平、训练系统性、比赛强度与中超、中甲等职业联赛存在显著差距。国脚的成长,需要经过极为严苛和专业的长期训练,以及高水平比赛的持续锤炼。从青训精英梯队,到职业俱乐部青年队,再到一线队乃至国家队,这是一条被世界足球强国证明了的、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路径。业余赛事通常位于这条金字塔路径的基座或外围,其首要功能在于普及与兴趣培养,而非尖端人才的直接输出。因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期望业余赛事直接“出国脚”,在现阶段是不现实的。
然而,“很难出国脚”并不意味着业余赛事无足轻重。恰恰相反,以城市足球超级联赛(城超)为代表的高水平业余赛事,正以其独特的活力,从另一个维度为中国足球的青训体系注入新的动力。
城超等赛事首先为众多接受过青训但未能跻身职业联赛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延续足球梦想的平台。职业足球的淘汰率极高,大量从各级青训机构走出的球员,最终无法站上职业赛场。如果没有业余联赛的承接,这些受过专业训练的苗子很可能就此远离高强度竞技,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城超让他们得以在相对规范、具有一定竞争性的环境中继续踢球,保持了竞技状态,其中个别天赋出众者,甚至可能通过业余赛事的出色表现,获得职业俱乐部的垂青,实现“曲线救国”。这为青训体系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出口,缓解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压力,间接激励了更多家庭支持孩子参与青训。
其次,业余赛事是营造基层足球氛围、扩大足球人口的关键一环。青训的根基在于普及,没有庞大的参与人群,选拔精英人才便是无源之水。城超赛事通常与地方社区、企业紧密联系,具有极强的地域亲和力。它能够吸引本地球迷的关注,激发市民对足球的热情。当孩子们在身边就能看到激烈、有趣的足球比赛,看到本地的球队和球星,他们参与足球运动的兴趣和意愿会大大提升。这种由业余赛事带动起来的足球热潮,正是青训机构招募学员、开展活动的肥沃土壤。它让足球不仅仅停留在电视屏幕上的职业联赛,更成为触手可及的社区生活的一部分。
再者,业余赛事对青训体系起到了有益的补充和检验作用。对于处于青训阶段的青少年球队而言,参加或观摩城超这类成人业余比赛,是一种宝贵的学习经历。他们可以亲身体验更高强度的身体对抗、更富变化的比赛节奏,这有助于他们提前适应未来可能面对的竞技环境。同时,业余赛事中展现出的战术多样性、球员的即兴发挥,也能给青训教练带来启发,反思训练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综上所述,虽然从直接产出顶级人才的角度看,业余赛事“很难出国脚”是业内共识,但这绝不能掩盖其在中国足球生态中的重要价值。城市足球超级联赛等业余赛事,更像是一座连接青训与更广阔足球世界的桥梁。它承接了青训的“产出”,为未能进入顶级职业联赛的球员提供了发展空间;它反哺了青训的“输入”,通过营造热烈的足球氛围,吸引更多孩子走进绿茵场。中国足球的振兴,需要职业体系的精耕细作,同样离不开业余赛事的蓬勃发展与青训体系的坚实基础。只有当金字塔的基座足够宽广厚实,塔尖的国脚们才能不断涌现,中国足球的未来才能真正可期。